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

2024-11-03 08:39

崇 恩

印光大师一生俭以自奉,厚以待人,凡善信供养香敬,从来不入私囊,助印佛书流通而外,办佛教义赈会、慈幼院等,致力于慈善事业,广种福田。

大师早就拟欲归隐,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,掩关于报国寺,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。民国二十六年(77岁)冬,由于抗战,应妙真和尚请,移锡灵岩山寺掩关安居。中外信徒来寺叩关请益,大师对来者慈悲开导,折摄兼施,使闻者悦服。

民国二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初四,大师预知时至,端坐念佛,安祥生西,僧腊六十。次年二月十五日荼毗,得五色舍利无数。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,并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。大师一生严持毗尼,一丝不苟;六时念佛,三业清净,护教重道,勤奋修学,言传身教,为人师表;弘扬净土,不遗余力;皈依弟子,众星拱辰。后人尊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。

师之一生,淡薄名利,严持戒律,通宗通教而专弘净土。曾数次掩关深入经藏,遍览诸经,析其微妙,然最终认定净土法门普被三根,最为殊胜,因而归心净土,一心专念。对一切人,皆以信愿念佛、求生西方为劝。作《净土抉疑论》等文,以释信众心中之疑,深入浅出,发微抉隐,尽阐净土法门之胜妙,使未信者生信,已信者坚信。其一生之弘化工作及对净土宗之贡献,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。

一、以文字般若之流布,极力倡导,劝教念佛。大师不出关房,通过来往书札及撰文,将净土圣教弘传四方,其在《印施极乐图序》中畅谈净土超胜曰:净土法门之为教也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即念成佛,历劫修证者,益宜挹其高风。普被上中下三根,统摄律、教、禅诸宗。如时雨之润物,若大海之纳川,偏圆顿渐一切法,无不从此法界流。汇三乘五性,总证真常;导上圣下凡,同登彼岸。故得九界咸归,十方共赞;千经并阐,万论均宣;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,一乘无上之大教也。

大师先后在上海、苏州设立弘化社,刊印净土经书百数十种,达数十万册。该社除刊印流通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、《印光法师嘉言录》外,还校勘、重印蕅益大师编著的《净土十要》,并将《往生论注》、《彻悟语录》、《莲华世界诗》等十余种莲宗语录附集其后,一同弘扬。

二、增编净土五经,扩充完善净土宗之理论基础。为了在理论上将净土法门的殊胜圆满进一步充实完善,大师增编了净土五经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以向称为净土一论三经。清末魏源(默深)居士初以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编入,名曰净土四经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),大师增列《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》,名为净土五经,并排版付印流通。大师认为《大势至念佛圆通章》实为念佛最妙开示,众生果能都摄六根、净念相继以念,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近证圆通,远成佛道乎!故将此章列为净土法门基本经典之一。

三、创建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。师一生大业,唯弘化社与灵岩山寺。自民国十九年(1930)二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,至二十九(1940)在灵岩山圆寂生西,为弘化极盛之十年。

早在民国十五年(1926),大师与真达和尚第一次上灵岩山时,即规划创建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之设施。十九年(1930)大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,灵岩山妙真和尚负责实施,常去苏州叩关请示,殷切仰承指导,山寺日就振兴。二十一年(1932)夏,大师将该山原名崇报寺改为灵岩山寺,并为山门撰题对联:净土法门普被三根,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;弥陀誓愿全收九界,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。开办念佛堂,订立念佛堂每日行持细则,安众念佛。二十五年(1936)十月十七日,大师应请上灵岩在念佛堂开示,次年十月从苏州报国寺移锡灵岩安居。建造大雄宝殿,主佛两边,根据《阿弥陀经》供奉十六尊者立像。后建天王殿正名为弥勒阁,改供戴五冠弥勒菩萨本像。该寺一切规章制度,悉秉大师意旨而定。大师为创建灵岩净土道场撰文甚多,如《灵岩寺永作十方记》、《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》、《灵岩重修弥勒阁记》、《灵岩普同塔记》等,还撰有若干殿堂之对联,以及《灵岩念诵仪规》关于佛菩萨圣诞诸赞、偈,净土宗十二位祖师赞、偈等。 

四、提倡兼仗他力,带业往生思想。在弘扬净土法门时,大师提倡兼仗他力,带业往生的思想,尝曰:念佛法门,乃佛法中特别法门,仗佛慈力,可以带业往生。并对带业往生作解释说:约在此界,尚未断惑,名带业。若生西方,则无业可得,非净业带到西方去。因为一得往生,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,烦惑不期断而自断。俾带业往生者,速证无生,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,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,感应道交,得此巨益。校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。因此,无论出家在家,士农工商,老幼男女,贵贱贤愚,但肯依之修持,一心专念,皆可仗佛慈力,带业往生。但是,他认为修净业者要带业往生应做到:第一必须严持净戒,第二必须发菩提心,第三必须具真信愿。戒为诸法之基础,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,信愿为往生之前导。尤重持戒,认为并不是带业往生就可以不持戒,以致任意再造恶业。大师云:念佛法门,虽则带业往生,然若淫习固结,则便与佛隔,难于感应道交矣。一戒如此,诸戒亦复如是。持戒念佛,才能身口意三业清净,往生西方才能有分。 

五、总结诸宗法门,彰显莲宗之胜。大师一生专弘净土,认为净土法门殊胜无比,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:

其一、适一切根性,万修万人去。他说:夫所谓净土法门者,以其普摄上中下三根,高超律、教、禅诸宗;它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上之则观音、势至不能超出其外,下之则五逆十恶,阿鼻种性,亦可预入其中。九界众生离此法,上不能圆成佛道;十方诸佛舍此法,下不能普利群生。

其二、净土法门普被三根,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;弥陀誓愿全收九界,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。它含摄一切法门,又超过一切法门。师曰:净土者,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。高超一切禅、教、律,统摄一切禅、教、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,五宗诸师之妙义,亦诠之不尽。所以,历代祖师极力弘扬,千经万论处处指归。不但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专谈净土,就是诸大乘经,咸皆带说净土。净土法门,乃佛教中至圆至顿之法门。

其三、净土法门,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后归宿。无论修习何宗何法,最后皆得归结于净土法门。《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》教导众生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《华严经》亦主张导归极乐,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,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以期圆满佛果。由此可见,净为律、教、禅、密之归宿,如百川万流,悉归大海。

大师虽一生专弘净土,同时亦注重融合诸宗,并不排斥他宗。尝曰:佛法平等之怀,所有言论,唯理是尚。法无优劣,契机则妙。他说:善会者,则一切法,法法圆通。佛理圆通,法法归真,头头合道。又在《影印宋碛砂大藏经序》中言:综其所说,厥有五宗,曰律、曰教、曰禅、曰密、曰净,五者名目虽异,理体是一,可专主于一门,不可偏废于余法,如有四门而入一城,如以四时而成一岁。其互相维持、互相辅助之功,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。此文即含有护持诸宗之深意,由此可以洞悉大师之佛学思想,是以整个佛学全面发扬为目标,而以净土一宗为归宿。通过对比,显示净土法门收机之广,化众之胜。

六、以身作则,身教胜于言教。大师一生,以法为重,以道为尊,名闻利养不介于怀。出家以后三十余年,终清之世,始终韬晦,不喜与人往来,亦不愿人知其名字。中年时代赴各地参学苦行,充当行单,遍阅经藏,闭关念佛。以期昼夜弥陀,早证念佛三昧。

师虽名闻遐迩,然刻苦俭朴,一如故昔,洒扫洗涤,躬自操作,粒粟寸纸珍若拱璧。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,且更益之洒扫浣濯之勤,严己宽人,与人为乐,一旦有钱,从不储蓄,不是救济孤苦,就是印经赠人,或办慈善事业。而自己破衲粗粝,垂老躬行,过着朴素的生活。弘一法师在《略说印光大师之盛德》一文中说:大师一生于此事(指惜福)最为注意,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,无菜饭菜尽已,注开水于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,与晨无异若别人饮食稍作好些,师即大加呵斥,责备说:我等道力微薄,不足利人,即施主一粒米,并无法消受,那可更吃好菜!有居士供养滋补品,师亦转赠他人,总言自己福薄,不肯领受。

纵观大师之一生事业,就是一部净土宗振兴史。在法化日衰之时,唯大师一肩承担,解行并进,以身作则而天下归心。古德云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在大师身上得到真实体现。由大师之人天狮吼而在当时教内外引起广泛共鸣,圆瑛法师亦敬步后尘,奔南逐北,莫不因势利导,指归净土,著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要解》等讲义,揭净宗之旨。著《劝修念佛法门》,普劝修持,同生安养。膺大师教而趋心向佛、归心净土者不计其数。括其盛况,弘一法师称:三百年来,一人而已。太虚大师曰:尽一生精力,荷担斯法,解行双绝者,印光大师也! 由大师之弘化而使善导高风,复见今日,净土一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摘自《法音》1998年第5期

更新于:1个月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