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礼旭: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十三集

2024-10-29 08:50

尊敬的诸位朋友,大家下午好。

今天天气比较寒冷一点,大家多注意保暖。我们在寒冷的天气里讲课,也能够体会「不经一番寒澈骨,那得梅花扑鼻香」。我们上一次在平镇高中有跟一些家长做交流,那时有位校长他是非常用心,希望能让学生都能受很好的教育。学校有些中辍生,他也都竭尽全力去了解,然後去引导这些孩子们都能回到学校教育来。这位校长讲了一段话,也给我们很深的一个震动。校长提到:这个社会愈乱,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,没有难不难的事,只有该不该做的事情。所以社会愈乱,我们是在每个社会事件当中看到自己的责任,对家庭以至於对社会、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责任。我们看到这些中辍生的背後,其实都隐含着很多我们家庭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。

中辍生他为什麽不想读书?为什麽不愿意读书?中辍生的情况是在这段时间,这一、二十年比较严重,三、四十年前这个情况是很少的。我们可以了解到,那个时候孩子比较孝顺,不管读书也好、工作也好,会想到要让自己的父母放心,所以那时候中辍生的情况比较少。慢慢的这孝道的教育比较缺乏,而且学校的教育太偏重於成绩,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,成绩比较不好的学生,在学校里面感觉不到被重视、被爱;在学校里面,他没有归属感,所以就不想去上学。曾经我们听许哲女士,她已经一百零八岁,她就说道:只有缺乏爱的孩子,没有坏的孩子。当老师、家长愿意用一分爱去关怀这些中辍生,那中辍生还是很愿意再回到家庭、回到学校,接受父母跟老师的教诲。当我们看到一个中辍生的时候,那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担忧,一群人的挂心。甚至於今天他不读书,他到学校外面游手好闲,到外面接触一些比较不好的环境,那可能进一步都有变成社会往後的负担的可能,都可能会染上一些坏习惯,甚至於犯法都有可能。

我们从事教育的同仁看到中辍生,那更应该更大的爱心、耐心来帮助这个学生,帮助这个家庭。所以这位校长讲的这番话,提醒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情况,不只我们不能抱怨,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的责任,我们更应该感同身受这些中辍生的家里情况,以至於感同身受我们社会当前的一些比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。比方自杀率愈来愈高。我这一次在上个礼拜,我们在安徽庐江办了一场「大学生幸福人生讲座」,有所知名大学提到,他们学校一年自杀的大学生有二十多人,让我们吃惊,那是很好的学校。我们冷静来看看,家长也好,学校也好,耗了这麽多的心血栽培学生,而这个学生进了知名的大学之後的结果是自杀。这是整个社会的重大损失,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。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来深思。

当初他考上好的高中、好的大学,那时候我们有没有警觉到他的心理其实是已经有病?为什麽我们都察觉不到他心灵成长的病?因为当父母、当老师的被一个东西给障住了,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成长,那个东西叫做虚荣心。只看到孩子的分数,却看不见他的心灵到底是在往善、往好的方向发展,还是往消极、往忧郁症的方向在发展,都看不到。假如都看不到孩子的内心,那父母跟子女绝对不会亲,会愈来愈疏离,家庭里面愈来愈没有爱的感觉。当人感觉不到爱,内心会很空虚,所以才会产生这麽多寻短见的这些事件。更夸张的是,他们说到学校安排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同学去接受一些开导。假如现在去申请要跟这些老师们谈话,开导的话,必须要等半年以後才排得到。你看代表现在整个大学里面,心理障碍的人数有多少?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父母以及从事教育的同仁深深的来思考,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,就是孩子一辈子健全的人格。

我们当父母、当老师的,看孩子的人生要看得长远,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成绩而已。事实上,我们再冷静下来,真正只重视成绩、重视虚荣,真的能成就一个孩子幸福的人生吗?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先想清楚的问题。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篇幅很大的报导,「高学历高失业率」、「高学历高离婚率」,这都凸显我们在孩子成长、求学的过程当中,忽略了做人做事的教育。

我们也曾经听过父母栽培一个孩子不容易。栽培这个孩子读书很好,所以就告诉他,什麽都不用管,只要把书读好就好;考上好的高中,考上好的大学,然後还帮他铺好路,让他出国去留学。而且这父亲本身也是公家机关的最高领导,也是颇有成就。把孩子送到外国去念书,结果念了个博士回来。诸位朋友,孩子念博士回来,高不高兴?不要高兴太早,看人生,其实真的是「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」。我之前在小学任教,看到孩子一些偏颇的行为,都可以断得出他往後人生会有很多苦头吃,可是有多少个家长他体会到了?他的孩子读到博士,他被孩子这个博士冲昏了头,很高兴,可能还打算带着儿子到处逛,告诉别人这是我儿子,博士毕业的。

结果他还没有高兴多久,有天他的儿子跟他讲了一段话,说道:爸,你有很多栋房子,但是你也不知道什麽时候会死掉?所以假如你突然死了,那我这些房子要很多遗产税,所以你应该把这些房子统统都过到我的名下来。诸位朋友,这位博士生讲的有没有道理?很有道理,确实,人生无常,随时都有可能一个不小心,生命结束有可能,生命只在呼吸之间,所以他讲得也很有道理。假如你是爸爸,要不要过给他?不要!你看栽培他到博士回来,都还没说要孝顺父母,先跟父母谈赶快把财产都移给我,你看他爸爸咽得下这口气吗?所以就很生气,然後父子就不好沟通。结果他的孩子毫无感觉到父亲的难受跟气愤,感觉不到,那真的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。不只没有反省,还写了个存证信函给他爸爸,说跟他断绝父子关系。你看,他读这个博士读去哪?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、两个,但是所有的家长都必须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才会醒得过来。

老祖宗讲「至要莫若教子」,要把孩子教得懂事、懂孝、会做人,不然我们一辈子的努力,可能结果就是这样。这种结果发生了,会变成什麽?不敢让人家知道,还得撑着面子,说我儿子是博士毕业,接着後面都不敢讲。人生假如孩子是这个样子,不得忧郁症才怪,为什麽?人前要装个样,人後还要在那里以泪洗面。真的,这个父亲这麽大的打击,之後也是忧郁症,都已经差不多是进了精神病院。他还有个女儿,这个女儿是从小不大会念书,所以父母关怀比较少,随便念个专科,就没有继续再念。假如我们对孩子是不同的态度,会读书的就照顾多一点,不会读书的就比较随他去,关心比较少。我们这样教孩子对不对?平等才不会有抱怨,才不会有怨气,平心则无怨。我们对待孩子还有差别待遇,疼这个,比较不疼那个,这个家道不丧、不败很难。

幸好这个女儿比较贴心,所以也没跟父母计较;自己读书少,父母照顾少,没有计较。看到父亲精神都已经有点不正常,这女儿也很於心不忍,希望能帮到自己的父亲,就跟她父亲讲:爸爸,你别担心,你往後的日子就靠我。你看这个女儿很有承担,说我会尽心照顾你,我还每个月固定给你五千块钱。不只不跟爸爸要遗产,每个月还固定给爸爸钱。然後说:往後我都会尽心照顾你,你住我家都可以。爸爸本来很绝望,看到女儿尽心尽力在爱护他,所以病情稍微稳定下来。现在这个爸爸身体也比较正常。有时候我们得好好冷静来看自己的人生,到底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,他是懂得做人还是唯利是图?他只看得到成绩,往後就只看得到他的名跟利而已。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,他这一颗心到底往哪里在发展?我们当父母、当老师的不能看不到。

其实这样的孩子出来了,我们这些学校的老师有没有责任?这代表他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当中,也没有老师教他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道。所以一个事件都值得整个社会的反省,而不能单怪某一个条件而已。当然这个孩子这麽不孝,那会有因果报应。他感来的孩子,那铁定也是很不孝的;不可能他这麽不孝,还感来孝子贤孙,没有这个道理。所以他那个孩子生下来,不到一岁,进医院已经进了好多次,而且都是开大的刀。你看,精神不知道耗丧了多少,还有他的金钱。所以好子孙也都是靠德行感来的。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」,这个道理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。

我们之前跟大家交流到,教育一个孩子,最重要的一定是先懂孝道,有爱心、有肚量,这样他的人生才能走的平顺,走的有价值。所以这心量一定不可以太小。其实我们看,假如孩子心量很小,那在求学也好、工作也好,常常都是跟人家处不来,常常都是愁眉苦脸,然後一开口就是一大堆抱怨。那我们有没有看到孩子肚量现在是小还是大?有一个徒弟常常都跟师兄弟吵架,这个师父看了不动声色,有一天就叫这个徒弟过来,然後就叫徒弟拿了两包盐过来,叫他去倒一杯水,叫徒弟先把一包盐倒到这杯水里面去,把它搅一搅,然後叫徒弟喝一口。诸位朋友,这包盐倒到这杯水下去,喝下来是什麽味道?很怎麽样?大家一定没喝过,不是很咸,是很苦。加一点盐是咸的,整包盐倒下去都变苦的。结果这一喝,印象还是很深,觉得很苦。

过了几天,师父带着他们这些师兄弟到大自然,到郊外去。看到一潭湖水,那个湖非常大,师父叫这个徒弟:你把另外那包盐倒到这个湖水里面去。徒弟照做,倒下去。倒了以後,师父说:你喝一口这个湖的水。结果徒弟一喝,什麽味道?你们也没喝过,湖水是甜的。这个学生若有所悟。为什麽同一包盐倒到杯子跟倒到湖里,喝出来的味道完全不一样?那个杯子容量那麽小,所以肚量小,那人生尝起来一定是苦的,看这也不顺眼,看那不顺眼。假如人生的肚量像这潭湖一样的宽广,那喝起来什麽味道?甜的,不会跟人家计较,心广天地宽。所以这个孩子的心量很重要。现在得忧郁症的比例也很高,那都跟心境、处世的心态有直接的关系。上次我们跟诸位朋友提到了父母教育里面,提到了十多跟十少,这些原则能教出比较有肚量、比较懂得做人的下一代。我们再复习一下上次说的「十多十少」。

第一是「多一点身教,少一点言教」。其实这句话假如真正能感受得到,我们在教《弟子规》,在教孩子做人,那首先会先观照自己做到了没有。这个观照很重要,这个观照是根本。假如没有回到这个根本,那不可能把孩子教好。教孩子没有侥幸可言,不能够抱着试看看,可能运气好一点。教好一个孩子绝对没有运气的,都是上行下效。所以唯有我们回到身修,才可能有家齐。

有个爸爸打了一通电话回到家里,他刚好出差。然後是太太接的,刚好爸爸打电话回来,先想要找谁?要找女儿。一、二天没看到女儿,很想女儿,不想谁?不想爸爸妈妈,很想女儿。结果就跟他太太讲:赶快叫女儿跟我讲几句话。他太太就叫他女儿:爸爸要跟你讲话。他女儿在看电视:别吵,我看电视。她爸爸本来几天没看到女儿,想女心切,结果女儿一口就回绝,这个爸爸很伤心,还有点不高兴,女儿竟然不接我的电话。接着,他的太太说:那你要不要跟妈妈讲讲话?结果这个先生讲:不用了,不用了。刚好心情又不好。结果他不用了不用了讲完之後把电话挂了。人往往在受到打击的时候才懂得反省。他突然想了一下,女儿不接我的电话,跟谁学的?我也不接,我打电话回来都没先找妈妈,都没想到妈妈,难怪我的女儿也不会想到我。上行下效,现世就报。确实我们必然要把孝演出来,我们孩子才会懂得孝。

在这里我想到唐太宗,他有个太太叫长孙皇后,他的太太比较早去世。去世以後,唐太宗很伤心,所以就搭了一个高台,每天朝着他太太的陵墓看,边看边掉眼泪,想老婆想得很难受。然後想着连早朝都不去了,那国家大事会耽搁。所以你看唐太宗这麽留名青史的一个皇帝,有时候还是会有点喝醉酒,有没有?那难免!有时候还是会打打瞌睡。这时候满朝大臣要去规劝,诸位朋友,你敢不敢劝?人家在想老婆,你敢劝吗?人家想老婆。结果魏徵去劝了。魏徵很有智慧,他会不会马上跟皇帝讲:皇帝,你怎麽可以想老婆,不想人民?唐太宗会说:你管我!所以这大臣都有高度的智慧,在规劝的时候特别懂得善巧。

魏徵就去找唐太宗,跟他一起爬到高台上在上面望。望着望着,魏徵就一直在那看,然後唐太宗就说:你有没有看到昭陵?昭陵是他太太的墓,这昭陵其实是很近就看得到。结果魏徵他说:在哪?在哪?我怎麽看不到?唐太宗说:就那麽近,你没看到?就在那,昭陵在那里。魏徵说:没有,我没看到。这麽近,你还没看到,就在那。结果魏徵说:你是说昭陵,我还以为你说献陵。因为献陵是唐太宗母亲的墓。我还以为你是在想你母亲,原来是在想你老婆。魏徵说:原来你在说昭陵,我还以为你说献陵,看到了,看到了!然後魏徵就下来。唐太宗站在那里,没多久也下来,然後吩咐下面说:把这台拆了。魏徵聪不聪明?对!连妈妈都不想,还想老婆,你这个榜样怎麽给天下人看?他马上(唐太宗)回光返照,算了算了,把台拆掉。这是古代在劝人的时候,都是让对方提起正念,提起正确的态度,而不是抱着只是指责对方。往往我们在劝他人,比方夫妻相劝,都一直指责对方的错,往往「各相责,天翻地覆」。

以前古代有个读书人叫乐羊子。有天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,走进家里很高兴、很得意,跟他太太说他捡到一个金子。好,诸位朋友,你先生有一天捡回来一块金子,你会怎麽说?你怎麽这麽棒,还有金子可以捡?这很不一样!今天这是不义之财,这不是自己的,当人捡了便宜,他会落一个印象,以後有没有再有便宜可以捡?他的贪心会因为这个而慢慢提起来。所以古代为人父母,以至於为人妻子,看的都是这孩子也好、先生也好的那颗心地,善心才好。假如起了贪念,那以後这贪心可能会造成人生很多危机。这会教孩子的,我们也曾经遇过一些满有成就的人,他们曾经也是捡了什麽东西回到家里,他给妈妈看,妈妈打了他一顿,说:人家的东西,怎麽可以乱拿?所以记一辈子,从此他人的东西都不敢乱碰,不敢捡这个便宜。所以乐羊子的太太看到他回来还这样洋洋得意,就在那里掉眼泪。他太太有没有指责他?没有,他太太只是默默掉眼泪。先生一看太太在那里哭,说:你哭什麽?她说:你都得去捡人家的东西,都没有志气自己好好努力,所以我觉得我很惭愧没有做好太太。在那里掉眼泪。她先生看了之後:好了,好了。自己又把金子拿回原来地方把它放好。你看是让对方提起正念,这样的劝诫是对的。

另外,乐羊子的妈妈,有天隔壁家的鸡飞到他们家来了,结果他妈妈(就是他太太的婆婆)把这只鸡给杀来吃。假如婆婆,人家一只鸡飞到我们家里来,把牠杀来吃,我们吃不吃得下去?乐羊子的太太看到这个情况,也没有批评婆婆,马上就坐在那里垂泪,结果她婆婆看了也不好受:你哭什麽?她说:因为我们夫妻没有能力,好好努力赚钱侍奉婆婆,都是我们的错,害婆婆还得去杀人家的鸡来吃。她婆婆听完也很难受,就把这只鸡拿去倒掉,埋好,就不吃了。你看,这一个好的太太能够在先生人生态度不对的时候,能够给他导正,这是太太的德行可以化解家里的危机。

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,我们的德行能不能化解自己家里的危机?我们之前讲「君子如祉,乱庶遄已」。怎麽都没有人回应?我们教过小学的有个坏习惯,都会怎麽样?都会考试。君子如祉,这句话要背起来,待会要出门,不会背的不能出去。君子如祉,乱庶遄已。这个君子不是男生,男女只要有德行都可以是君子。君子就像家庭社会的福祉一样,这整个家庭社会的乱,会因为他的德行,很快的化解掉。当初在齐国,有个贤人叫晏婴(晏子),那时候齐景公算刑罚比较严苛,严苛之下,很多人犯罪,这脚就被截肢砍掉,很多犯了这种罪,这实在是太严苛了。当君王要能体会得到,人民是受我们教化的,上行下效。当人民犯罪愈严重的时候,应该是当政者要反省的时候才对。

在《论语》里面有提到,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」。上面的没有做好榜样,人民才会愈来愈差劲。能够体会到这一点,那应该是体恤人民没有受好的教育,我们更应该反省来教育好人民才对,而不是把法律愈来愈严苛。法律愈严苛,很难解决社会犯罪率。我们冷静看看,法律愈严苛的地方,犯罪率低了吗?可能没有。闽南话说「严官府出厚贼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去看看,家庭也是这样,父母盯得愈厉害的,那个孩子愈是神通广大,有没有?对!反而是父母很老实,任劳任怨,尽心尽力,孩子跟着都很老实。所以不从身教下手,聪明反被聪明误!人算不如天算,我们不要自以为聪明。

所以治理家庭,治理社会、国家团体,就像孔老夫子讲的那一段话,道之以政,这句好像上次也讲过?「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」,都用政治、用刑法来治理,齐之以刑;「民免而无耻」,人民只是想着不要再犯法被抓到而已,他并不是说不犯法,并不是说德行重要,他只是想免於刑法。举个例子,闯红灯好了,什麽时候不闯?会罚钱的时候不闯,听说过年前更不可以闯。民免而,他没有羞耻心。所以真正没有警察在的时候,那如入无人之境,都不守了。但是「道之以德」,用德行以身作则,身教;「齐之以礼」,待人都很恭敬,做孩子的榜样;「有耻且格」,教出来的孩子很有羞耻心,他人格能够健全。这个格也可以是格斗,对自己的坏习惯会去对治、去要求自己。

确实,很严的刑法并不能够解决社会的问题。你看现在这不只是国家刑法很严格,在家里面都用刑法的,都用严苛的,真的,父母累,孩子也累,以至於现在夫妻也是这样,还没结婚以前就怎麽样?财产公证。那个意思就是你不要乱来,我随时可以跟你怎样?还没结婚,就先想什麽?离婚。俗话又说心想怎麽样?都已经想到要离婚了,这个婚姻能够持续?而且两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,个性、价值观都还有一段磨合期,没有那种包容,没有那种宽恕,时时动不动就是用法律,那不可能处得好。所以离婚率愈来愈高,法律也愈来愈健全,难道能把离婚率改善吗?

这个婚礼,现在人了解的少。我们来看看,男女结婚为什麽?诸位朋友,怎麽这麽无辜的看着我?你们比我有经验。现在结婚,多少是奉子成婚,有没有?这告诉我们什麽?因为欲望而结婚。放纵欲望了!还没结婚以前,不守男女的分寸道义,所以没办法,怀孕了,只好结婚。这样的婚姻能维系好吗?因为欲望而结婚,改天也会因为欲望而离婚。所以为什麽结婚?是为了道义结婚。在《礼记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昏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」。我们今天都已经结婚多少年了,然後问我们:结婚的意义是什麽?很可能会突然答不上来。这个时代都糊里糊涂就做了一些自己都不了解的事。

我们从事教育,真的,我跟那麽多教育同仁交谈过,有时候我会突然问他一句话:什麽叫教育?有的都教十几年了,答不上来。那个当妈妈,孩子都十几岁了,问她什麽叫教育?答不出来。一般家长问他什麽是教育?考试考好叫教育。那离教育意义差得很远。「教者,上所施,下所效」,有这样认知的家长,时时都想着我要给孩子当好榜样。「育,养子使作善也」,养育一个孩子,让他以後成为善人。假如这句话懂了,百善孝为先,那铁定是先教孩子孝。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,什麽时候点点滴滴在教他孝?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不懂教育,那不行。我们走入婚姻的人不懂婚姻的意义,也不行。

所以「昏礼者」,在《礼记.昏义》有这篇文章,「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後世也」,这是婚姻的意义。我们看到这句,「合二姓之好」,合,和乐;二姓,你看在几千年前,我们老祖宗就知道遗传学,要合两姓,同姓容易一些隐性的遗传基因会出来。两姓是两个家族,结果现在年轻人结婚,觉得结婚是谁的事?我的事,那父母的意见都不考虑。那个结婚请帖,「我俩在某某时间要结婚」,这无父无母、无祖宗,这还得了!没有上就没有下,他也不可能有好的子孙,继往才能开来。我们以前的请帖都一定是,不一定是父亲写,很可能你家族大,是家族里面最有声望的人写这个请帖。现在在大陆还看到家族几百人,那也是家族里面地位最崇高的长者来发这个请帖。

「上以事宗庙」,所以结婚是要对得起父母,对得起祖宗,我们的行为不能侮辱了祖宗。这个心态对於一个人很重要,他会谨慎,他会有责任使命感。他不会不小心做出侮辱祖宗的事情。上一次我们在平镇高中讲课的时候,第二节课来了一位长者,这位长者应该六十几岁,我看他一进来,特别认真听课,还在那里抄笔记。我们这後生晚辈看到长辈这麽用功,真的觉得很汗颜、觉得很惭愧,到底是我们在讲课,还是他在教育我们?我在台上,其实已经暗暗的很佩服这个长辈,但是我也不清楚他的身分。後来讲完课,刘议员就提到:我们请桃园县副县长给我们讲讲话。原来那位长者是副县长。刚好那一堂课强调了家道的承传,一提到家道,我们都会提到范仲淹先生他的家道。

後来副县长上台去,给我们讲了一段话,让我们也很感动,他一开始,副县长就说: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。副县长姓范,你看他一开口,我们看到一个家道对一个人的影响,他对自己的祖宗如此恭敬,称范文正公的後代。接着范副县长说:我虽然没有像范公这样的德行,不过我们当子孙的尽力做到没有给祖宗丢脸。也确实,范副县长他从事公职三十多年,三十多年如一日。而且很有意思,这副县长他三十多年来都做什麽工作?造桥铺路。这些圣哲人的後代,连行业都会选。这会遗害社会的行业不干,增长人的欲望的行业不干,都干这些人民需要的行业。因为他干不好的行业也是侮辱祖宗。从事公职三十多年,也是尽心竭力,也是有继承了他们的家风,「先天下之忧而忧,後天下之乐而乐」,这麽认真的人难道会没有发展?所以後来他已经六十多岁要退休了,但是朱立伦县长还邀请他来做副县长。所以真正有孝、忠诚的人,一定会被重用。

这是刚好在「昏义」当中看到这上以事宗庙。一个走入婚姻的人,都要想着我跟祖宗是一体的,我要把他家道能承传下去。这个态度是什麽?这个态度是代表慎终追远。一个人要有感恩心才能叫人,没有感恩心,不能叫人。做人最根本的是要知恩报恩。上以事宗庙,是老;下以继後世,是有後代的观念,这叫子。你看,上一代下一代构成了一个什麽?孝字。所以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精髓,含摄在这个孝道里面。所以结婚也是孝道的延续,而不是欲望的结合,这很值得思考。居然有一个女子,她找对象提的第一个条件是对方要没有爸爸、没有妈妈,恐不恐怖?找对象第一个条件是他爸爸妈妈都死了,我才嫁给他。这个教育不教,人真的那个思想不知道会偏到什麽程度?其实为什麽她会提这个条件,她就觉得那个组成家庭是去享受、去玩乐而已,而不是继承一个家道。好,我们这节课先谈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更新于:11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