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与企业管理
◎湛 空
禅与企业管理是现代社会非常热门的话题。以前讲儒商、道商,现今讲佛商。为什么呢?因为生活里、企业管理中,无处不是历事练心的道场。
千年的古刹常有,百年的企业却难寻,这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。追求基业长青,打造百年老店,几乎成为每一个企业的目标。《坛经》中说: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以出世间的智慧来指导世间的事业,这是我们要修学的一门功课。
而寺院的管理,可以说是特殊的管理,僧人都来自五湖四海,每个人的习气秉性各不相同,主观上,这些僧人已经割爱辞亲,放弃了世间的享乐。按照现代管理学的常例,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,物质的奖惩是很乏力的,精神鼓励、社会荣誉、个人成就也同样苍白。但是,无论这个群体有多特殊,也无论佛教寺院与现代企业之间有着多大的不同,同样作为社会的组织,同样是面对人的管理,这样一个本该是一盘散沙的人群,是一件难事。然而,寺院做到了,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佛教寺院生活的神圣与纯洁。怎么做到的昵?简要概括为三点:
一、厘清本质
作为管理者,首先要厘清本质,认识我们自己。认识自己,不只是看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奋斗方向。而是事业小有成就之后,站在山顶,内心的烦恼与苦闷可曾有过一丝的减少?回头看看,我们奋斗过的人生道路,看似跟从自己的内心,其实恰恰一直在向外寻求。
在这个狂躁的时代,如何息下内心的贪嗔痴,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喜悦呢?如何可以站在事业的巅峰,欣赏大好风景,又能够欣赏内在的本地风光呢?
这就需要用佛法的光明照亮我们的心,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遇到困难的时候,不要单纯地从外界的因缘寻找解决之道,而应该回归到问题的源头,回归问题背后的问题--而往往我们思维方式有局限,无法打破自我的束缚。
打个比方来说:一个企业家希望企业成功应该如 何 去 作 ?追 本 溯 源 ,看 问 题 背后的问题。企业成功的背后是要有优秀的团队作支撑,优秀团队的背后是有完善的制度来管理,完善的制度背后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凝聚,企业文化的背后是企业家的领导哲学,他的生命境界高于常人的话,他心量是广大的、见地是高超的,企业才能越做越大,越做越好。所以,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!
同样,读书也是如此,一味钻进故纸堆里读死书,拼命牢记很多知识,即使读到博士后也远远不够。庄子说: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矣。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识是无穷的,拿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知识,危险啊!
我们所学的知识是静止的,而三千大千世界,无时无刻不显现出无常之相,时时刻刻都在成、住、坏、空之中流转,因此,用有限静止的知识去面对无限变化的世界,就会觉得人生之中到处碰壁,内心的块垒越堆越高。依靠知识的累积,并不能消除内心的烦恼,用禅的智慧,才能开启我们内心本具的佛性。
达摩祖师说:若欲求佛但求心,只这心心心是佛。应从心地上下功夫,方能融于道。保持正念,时刻观照与觉知当下的起心动念,才能真正认识这颗心,回归我们的本来面目。
人的心在这个世间有两个发展方向,-个是向外,一个是向内,向内有两种呈现方式: 一种是经验,一种是体验,经验是用脑,体验是用心,用心感受每一个当下。这就是禅。所以,遇到任何场合,学习任何东西,都尽量不要用脑去评判,打破固有的模式,体验、经历就够了。建立了新的意识系统,生发各种所需模式,我们才能契合社会的发展,结合自己的天赋,扬长避短,知人善任,做到智者不惑,勇者不惧,仁者无敌。
二、树立目标
做任何事情的发心圆满,受到的果报自然就会殊胜。
将办企业作为是善事、功德,真实地实践菩萨的六度万行,有了这样崇高的目标和发心的时候,动力就会持续向前,并且会让企业不断地壮大、发展,提升效率。这样,我们才真正地有能力去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。不是口头上说说的,要怀着感恩之心,行报恩之举。禅的思想告诉我们,财富的创造源于众缘的成就,知恩报恩,回报员工,回报社会,这才是我们如何将企业管理好的真正目标。
三、践行方法
企业的三大要素是人、事、物。管理好了人,事和物也就管理好了。管理人不是管住人、而是帮助他,让他的心有归宿。禅是智慧,是解脱,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内在智慧,遇到问题才能如法处理,当看每一位员工都是菩萨的时候,发挥的当然也就是菩萨的力量。佛法也是活法,做企业就像做人,也要勤修戒、定、慧,息灭贪、嗔、痴。
佛教的戒律,对企业来说就是规章、制度。通过由上及下的守持,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行而贯之,建立道德的标准。秉持了戒的哲学观念,企业才能避免各种风险。
定,在企业中就是定向与坚持。有志者事竟成。做人、做事都要定向。企业要定战略、定纲领、定目标、定机制,做什么都要深思熟虑,但当决策和目标制定后,就要持之以恒。
佛教通过闻、思、修,来发掘修行人的内在觉性。作为企业来讲,企业家要学会带领员工沉静、反思,这也是修行,也是用功。这就是企业软实力之心性的智慧。
什么叫智慧呢?就是遇到问题能够立即找到问题的核心,叫做智;遇到问题能立即找到解决的方法,叫做慧。智慧力的核心就是无中生有,有中生无的能力,也就是精神变物质,物质变精神的能力。
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精神世界,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持续,让团队持续。财物、荣誉、精神是持续的三大动力。所以,要和基层员工建立利益共同体,和中层建立荣誉共同体,和高层建精神共同体,慢慢形成厂企业的魂,共同的力量源泉。有魂的团队才有原动力,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一个民族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,一个企业要兴盛,必须要有好的企业文化做引擎。厘清本质,树立目标,践行方法,统理大众。入宝山不可空手而归,菩提路上,修学禅的管理,体验生命的意义,学习生活的艺术,经营当下的事业,方能成就-个充满智慧的禅意人生。
摘自《广东佛教》2017年1月
更新于:17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