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劫”这个词儿
在佛教中并不指灾难本身
更不是影视剧“度劫”的意思
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单位
同时,还以劫为基础
用“成住坏空”四劫
来说明一个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
佛教里的“劫”,来源于梵语Kalap,其实是古印度的一个时间单位。在佛经中,讲述的一些典故,其时间跨度超乎了普通人的认知,无法用年月日来表示,所以就用了“劫”这个时间单位。那么,“劫”到底有多漫长呢?佛经中的“劫”,又有小劫、中劫和大劫之分,计算方式也比较复杂。例如小劫,从人类平均八万岁的寿命起,每一百年平均减少一岁,减至人类平均寿命仅有十岁,这个时期称为减劫;再从平均寿命十岁开始,每一百年增加一岁,又增加到平均八万岁,称为增劫。《大智度论》里说,如此一减一增总的时间长度,称为一小劫。此外,还有一些“劫”,漫长到已经无法计算清楚,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。例如,释迦牟尼佛讲过“芥子劫”:在一个方圆40里的城池内,全部堆放着芥子,天人每一百年从这里取走一粒芥子,直到拿完这座城里所有的芥子为止,这期间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就是一个“芥子劫”。释迦牟尼佛证悟到,这个世界是由诸多因缘聚合而成,这就是“缘起论”。既然因缘有聚合,那么就有消散,《阿含经》云: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。佛经中是这样表述的,包括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,任何一个世界(以及事物),都会经历生成、稳定、毁坏、消亡这四个阶段的必然规律,在佛教中被称为“成劫、住劫、坏劫、空劫”。按照佛经的描述,“成劫”是指在诸多因缘物质的和合之下,世界的雏形、大地山河等开始展现,然后有众生世间形成,经历漫长时间后进入“住劫”。住劫的时期也是极为漫长的,期间会有诸佛住世,同时还会出现战争、饥饿和疫病三种灾难。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的第九劫期间,佛经中说,当进入第十一劫时,也就是再过大约56亿年,弥勒菩萨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,来到此世间修行成佛、度化众生。再之后,第十五劫、十九劫也都会有佛陆续现世。在经历了漫长的住劫之后,这个世界将开始走下坡路了。从有情世界的众生灭亡先开始,地狱道众生命终,渐渐转生到其它道,依次由地狱坏尽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六欲天等相继坏尽。世上一切有情,因其业力,转生于二禅以上诸天或他方世界。然后,器世界(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环境)也随着一些灾难开始瓦解,世界将散成碎石及无边无际的粉尘,重回最初的状态。经历坏劫之后,世界进入了空虚状态,一切尽毁,众生寄生于其他世界,山河大地化为微尘消散,经历漫长的沉寂后,等待因缘的再次聚合,重新开始成住坏空的另一个轮回。随着成住坏空的不断上演,世界一次次成了又坏,坏了又成......佛经中的这些描述,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,不少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出现了类似的情节。现代天文学也确实观察到了其他恒星的坍缩、死亡或诞生......文学和影视作品也有《流浪地球》等等的出现。当然,释迦牟尼佛讲述“成住坏空”绝对不是让人们去害怕所谓的“世界末日”,而是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逃不过这个规律,包括所有的人、事、物。那这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修行又有什么启示?
接纳了“成住坏空”,能帮助我们放下对永恒的执著。人总生活在一种永恒的情结中,希望身边的一切不离不散,然而世事无常,时常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痛苦。但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演变,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更替,人有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......如果这世间的一切都保持在一个状态永恒不变,那这世界也必然是一片死寂。只有这样随着因缘和合,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,才有了春夏秋冬的四时运转,才有花开花落、月圆月缺的物换星移,才有聚散离合、新旧更替、丰富多彩的有情世间。“成住坏空”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变化,无论是挫折还是顺利,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,都是暂时的,都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,都是处在相互的转化之中。佛法在世间的流传,也逃不过“成住坏空”的规律。在《杂阿含经》中,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,会经历正法时期、像法时期(时间长度有争议),其后进入末法时期。释迦牟尼佛涅槃后,有教法住世,依教法修行,即能证果,称为正法。虽有教法及修行者,多不能证果,称为像法(相似之意)。虽有教法垂世,但正法衰颓,众生已无法修行证果,称为末法,届时会呈现种种颠倒乱相。无法回避的“成住坏空”,警示我们抓住今生的机会,既已遇到佛法,当勤精进,如救头燃。否则,此生错过,再得人生,已不知百年千年,届时未必还有福报能找到“百千万劫难遭遇的”佛法和善知识了。“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。今生不借此身渡,更待何生渡此身”。 更新于:20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