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
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,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,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,这与所谓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。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,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?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上,还是要努力耕耘,而检视成效是为了调整推进耕耘的力道、改善耕耘的操作、适应耕耘的需求,然后朝目标出发,而一切没有问题。
我常常举门口的两棵仙桃树作比喻,小的那棵本来只有十几公分高,现在已经长成三公尺了;另外一棵本来有三十公分高,到现在却只长一点点,还不到四十公分。这两棵仙桃树成长的过程当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这就是我们需要去检讨改进的地方。
今天我们不讲成长的外在因素,而是要谈成长的方法本身会产生什么成效?像树长高、长大,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来它在成长;可是一个人的成长,外表是看不出来的,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以更确切的尺寸去把它检视出来。
检视的尺寸标准在哪里?就是观察检视我们习性的改变,具体来讲:也就是我们心性的柔软度、光明度以及觉察度有没有成长?如果你的习性还是这么愚钝、嫉妒、急躁,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这么狭隘、愚昧,表示你的私心非常的重,心性的警觉力、柔软度、光明度都不够,这些都是我们常常要去检视的部分,然后再进而加以调整,调柔心性、增强光明、善良、慈悲及觉性的力道。这样的成效必须从听闻佛法、思惟佛理、严持戒律、礼佛忏悔、勤做僧众的作务以及参禅打坐中得到成就。
各位不要从外在的,如:写了多少文章?担当什么职务?有多少信徒?甚至有多少存款?是不是拿到学位?来检视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得到安稳、安详、安乐,这些是谬误的尺寸,从这些外相事物上所看到的,都是虚假错误的。我们要看的应该是:自己的供养心够不够?吃苦耐劳的淡泊心够不够?对周围的人不分怨亲的平等心、无分别心够不够?
如果,一天到晚看这不顺眼、看那不顺眼,一点点小事情就烦恼乱心,我们的心非常容易受到波动,这个时候大家要记住,真正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?──是参禅,禅坐是最有力量的。可是有的人因为参禅使不上力,所以退而求其次,如:持戒、忏悔、修福、读经,这些是辅助的方式,可以随个人的根性及因缘而选用。因此,有的人要忏悔、有的人要读诵、有的人要修福、有的人要持戒,不一定,可是最后的归合点都在于内观自省。唯有从心性成就的观照力,才能够彻底地洗净心境,彻底地开发心境的觉性。
各位!中国的禅宗正是从彻底洗净内心下手,使内心得到光明、得到警觉、得到平等,淡泊一切而发为吃苦耐劳、供养大众的慈悲众生的作为,而这才是真正的慈悲、真正的供养,真正的平等、真正智慧的流露,这也才是究竟的根本处理方式。
在这个过程当中,用一些虚假不真实的东西来给自己一点自信;或是用一些比较显着的东西来肯定自己的成长,这个无可厚非,是可以接受的。可是大家要清楚:那只是一个辅助方法或是一种权巧方便,比如说:我们得到佛学的一张文凭,不管是硕士或博士,虽然可以藉以肯定我们有过的学习过程,但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成道,或心性有什么成就了!
又比如:我们学会讲一部经;写了几篇文章;担任总干事,办了一场会议;法会中引导大众唱念,仪轨流程如法如理;或者所做的事情虽然平常,可是获得大众的赞美及师长的夸奖等等,都可以给我们一点信心和鼓励,但各位要记住,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,真正真实的是我刚刚讲的:内心的觉性、慈悲、善良、平等、清净,这才是根本。
总之,希望大家对这道理要非常地清楚,不要把这些辅助的、世间的、外在形式的种种方便性的肯定与鼓励当作真实,认为已属究竟,而是要从根本上去掌握自己学习的进展,然后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向菩提之道。
更新于:28天前